新湖南客戶端9月30日訊(通訊員 陳俊宏 鄧志宇 唐桂海)中秋臨近,東安縣大盛鎮的空氣中早已彌漫著濃郁的餅香。作為遠近聞名的月餅小鎮,大盛月餅餅皮酥脆、餅餡香甜軟糯,深受食客喜歡。

走進大盛鎮劉二姐月餅加工間,木槌捶打聲與芝麻香氣交織。在桌子前,90后非遺技藝傳承人劉增運正對著鏡頭直播月餅的制作流程。在他的手中,4兩6錢的面皮精準包裹著5兩4錢的餡料,再經手工揉制、捶打壓型、印字、烘烤等工序,一塊沉甸甸的月餅便新鮮出爐。在大盛鎮,有著超過10家月餅企業,他們的特點、風味都各具特色,而劉增運家的核心競爭力,在于代代相傳的古法技藝。
“我家的月餅主要特色是融入了古法制作的麥芽糖,麥芽糖制作的過程大概需要十三天的時間,從谷子制作成糖,再跟面粉融合做成月餅?!睎|安縣大盛鎮劉二姐土特產店主理人劉增運介紹道。

與市面上精致小巧的月餅不同,大盛月餅每個重達一斤。這“一斤重”的體格,傳承著當地人的生活智慧。相傳明末時期,大盛人上山勞作時,帶一塊月餅便可充當兩天口糧。后來這一特色延續為中秋習俗,一家人圍坐分食一塊月餅,象征團圓美滿。時光在流轉,大盛月餅“大而實”的特質卻代代延續。2019年,大盛月餅制作技藝入選永州市第七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讓這顆老月餅有了官方認證的文化身份。
“我們大盛人每年中秋節都有全家圍坐在一起分食月餅的習慣,他們家月餅我經常吃,味道確實不錯,這次呢我也特意買了三十斤的月餅,準備十一返校的時候帶回去給我同學們嘗嘗我家鄉月餅的味道?!鳖櫩忘S雨慧說道。

如今,老手藝遇上了年輕人,大盛月餅煥發出了新活力。2017年回鄉的劉增運,接過父輩技藝后便思考如何讓“土月餅”走得更遠。他設計出竹籃禮盒、復古牛皮紙盒等包裝,將“老味道”“團圓”等民俗元素融入外觀,同時還搭建起了直播間,通過實時展示手工制作細節,努力擴展線上銷售渠道。
“去年香港有個客戶一次性從我這里訂購了2000多個月餅,今年到目前為止已經賣出了5000多斤月餅了?!眲⒃鲞\說。

從分散作坊到產業集群,大盛月餅已形成規模效應。目前全鎮擁有10余家生產企業、300余名從業者,年產值突破3000萬元,產品通過電商銷往全國各地。這顆香甜的月餅,不僅成為繼“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后大盛鎮的新名片,更帶動了本地花生、芝麻等農產品種植,串聯起“原料種植—手工制作—電商銷售”的富民鏈條。
“要讓非遺從節慶符號變成日常消費,從地方特產變成文化IP。下一步,我鎮將推動月餅與非遺文化深度融合,依托數字鄉村建設,積極拓展線上營銷與年輕消費市場,讓這顆承載鄉愁的月餅成為‘網紅文化新產品’”。東安縣大盛鎮專職副書記左凌楓表示。
責編:何璐
一審:何璐
二審:王坤
三審:何軍成
來源:東安縣融媒體中心
下載APP


